除了种植大棚,建设配套的储存设施也至关重要。食用菌的保鲜期较短,为了确保能够将收获的食用菌及时储存并推向市场,需要建设冷藏室。冷藏室的温度和湿度要根据不同种类的食用菌进行精准调控。据专家介绍,一些常见的食用菌如香菇,适宜的储存温度在0-4℃之间,湿度要保持在85%-90%左右。在建设冷藏室时,可以在外观设计上融入胡杨乡的文化元素,比如在冷藏室的墙壁上绘制胡杨的精美壁画,或是在大门上雕刻胡杨的图案,让冷藏室不仅仅是一个储存设施,更是展示胡杨乡文化特色的窗口。

    其次是技术培训工作。虽然胡杨乡的乡亲们勤劳朴实且富有胡杨精神,但对于食用菌种植这个专业性较强的领域来说,大多数人还是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刘元兴意识到,必须要组织系统且带有胡杨乡特色的技术培训。他计划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和有丰富种植经验的技术员来到胡杨乡,为乡亲们进行面对面的授课。培训内容将全面涵盖食用菌的选种、菌棒的制作、接种、培育、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等各个环节。在选种方面,专家会结合胡杨乡的气候、土壤等特色条件,详细介绍不同品种食用菌的适应性,挑选出最适合胡杨乡种植的品种,例如,某种对胡杨木木屑营养成分利用率高、更能适应胡杨乡昼夜温差的食用菌品种。在菌棒制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胡杨乡的胡杨木资源,教授乡亲们如何巧妙利用胡杨木木屑与其他原料进行科学配比,怎样根据胡杨乡的气候特点控制制作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等关键因素。

    为了让乡亲们更好地掌握这些技术,培训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刘元兴打算在培训过程中设置实践操作环节,让乡亲们在专家的指导下亲手操作,尽快熟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而且,培训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长期持续进行。因为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乡亲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不断传承和发扬胡杨乡的特色种植文化。

    再者是市场调研与销售渠道的拓展。刘元兴深知,即使种出了具有胡杨乡特色的优质食用菌,如果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一切都是纸上谈兵。他组织了一个专门的市场调研小组,深入周边城市以及一些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调研。他们发现,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一些中高端餐厅对新鲜、特色的食用菌需求量很大。特别是那些带有地方特色的食用菌,在市场上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同时,在一些大型超市中,有机食用菌的专柜也颇受消费者欢迎。

    基于这些调研结果,刘元兴开始着手拓展销售渠道。一方面,他积极与周边的中高端餐厅建立合作关系,向他们推荐胡杨乡的食用菌。为了吸引餐厅的合作,他打算推出一些具有胡杨乡特色的食用菌套餐,例如以胡杨乡特色风味的香菇、木耳、平菇等为原料制作的养生套餐,这些套餐既符合餐厅的菜品创新需求,又能将胡杨乡的食用菌推向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他还计划与餐厅合作,推出以胡杨文化为主题的餐饮体验活动,在菜品展示和营销过程中融入胡杨乡的故事和文化,让消费者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到胡杨乡独特的魅力。另一方面,他与大型超市进行洽谈,争取在超市的有机食品区设立胡杨乡食用菌的专柜。在专柜的设计上,融入胡杨乡的元素,如胡杨的造型标识、胡杨乡的风景图片等,通过视觉效果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此外,他也关注到电商平台的巨大潜力,计划在一些知名的电商平台上开设胡杨乡食用菌的官方旗舰店。在旗舰店的页面设计上,突出胡杨乡的特色,包括胡杨乡的自然风光、独特的种植环境和胡杨乡的文化传承等内容,将胡杨乡的食用菌推向全国市场,让更多的人了解胡杨乡的特色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