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书记离开咱们乡里了,他有更大的发展。但是他也不会忘记咱们胡杨乡,如果有机会,他会给我们胡杨乡提供方便的。”这几句质朴的话语,蕴含着对过去岁月的敬重,更充满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葛书记虽已远去,但他就像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县里的新土壤中生根发芽,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会化作甘霖润泽胡杨乡这片他曾挥洒汗水的土地。
“那么,我们还有这么多人在继续工作,我相信大家都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会为咱们乡里的发展贡献力量的。”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激励,更是一种深深的信任。在胡杨乡漫长的发展长河中,每一位干部都是不可或缺的涓涓细流,只有汇聚成海,才能涌起推动发展的澎湃力量。
而刘元兴带来的不仅仅是鼓舞士气的话语,还有一个充满无限希望的新思路——打造食用菌项目之乡。这个构想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且深入调研的成果。他深知,在乡村发展这条充满曲折的道路上,每一个决策都必须基于坚实的依据,于是,省农科院专家的意见就如同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他前行的方向。
食用菌项目恰似一颗充满希望的新星,闪耀着巨大的潜力。从宏观的市场情况来看,食用菌市场近年来持续蓬勃发展。据可靠数据表明,全球食用菌产量逐年稳步递增,其市场价值也如同芝麻开花——节节攀升。在国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绿色食品的需求日益旺盛,食用菌因其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特色,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再看胡杨乡自身的优势,这里有着独特的胡杨乡特色,犹如一把把开启食用菌项目成功之门的钥匙。
胡杨乡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这是大自然赋予食用菌生长的天然温床。这里阳光充足且昼夜温差较大,白天充足的阳光为食用菌的光合作用提供了丰富的能量,夜晚的低温则有助于食用菌积累养分。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就像为食用菌量身定制的生长环境,能让食用菌的品质更上层楼。
胡杨乡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是项目的有力支撑。当地有大量的胡杨木,胡杨木的木屑是制作菌棒的优质材料。这些胡杨木木屑富含木质素和纤维素,能够为食用菌的生长提供丰富的碳源,如同肥沃的土壤为植物提供养分一般。而且胡杨木独有的一些物质成分,可能会赋予胡杨乡种植出的食用菌独特的风味,这在市场上将会是独一无二的卖点。
此外,胡杨乡的劳动力资源也是不可忽视的优势。乡里的乡亲们传承了胡杨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勤劳朴实且团结协作。经过培训后,他们既能以高度的责任心精心照料食用菌的培育过程,又能在收获季节迅速而高效地完成采收等工作。
既然有了这样一个前景光明的想法,那么食用菌项目的准备工作就成了重中之重,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谋划,并且充分融入胡杨乡的特色。
首先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打造具有胡杨乡特色的食用菌项目之乡,必须规划出合适的种植场地。刘元兴考虑到,需要在胡杨乡那些靠近胡杨林的开阔地带搭建食用菌的种植大棚。这些地方不仅有着独特的田园风光,还因为胡杨林的存在,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大棚的选址要充分利用这种小气候优势,比如选择在胡杨林的边缘,这样既能借助胡杨林在夏季遮挡过强的阳光,防止食用菌受到高温的侵害,又能在冬季利用胡杨林起到一定的防风作用,减少寒冷气流对大棚内温度的影响。根据省农科院专家的建议,大棚的朝向最好是南北朝向,以便最大程度地利用阳光,保证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有足够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大棚的内部结构也要精心打造,设置带有胡杨乡特色的通风系统。例如,可以借鉴胡杨树干中空、利于通风的特点,在大棚内设置类似结构的通风管道,既能保证空气的有效流通,防止病虫害的滋生,又能体现出胡杨乡的特色元素。在建造大棚的材料选择上,除了注重质量和耐用性之外,还可以考虑使用一些胡杨木加工后的边角料,既环保又能将胡杨乡的特色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