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偷宫 > 第194章 西去,西去
    勤政殿内,与朝堂上如出一辙。

    几乎没多少时间,又分出了两个阵营。

    以太子为首的一方主战。

    以阁臣元老兼吏部尚书苏今尧为首的一方,主和。

    太子主战,心底原因有几个。

    原因之一。

    屁股决定脑袋,他现在是储君了,当初他的助力未来有可能成为掣肘,他要用白家,但是又不想被白家掣肘。

    从这一点来看,他有那么一点帝王思维。

    所以安王的提议,他自然会同意,他想要抓住一切机会,让安王能更重视一下,他这个太子。

    原因之二。

    他也纯粹的,想立军功。以前二皇子南下打下了极佳的风评,说不在意是假的。

    他本人虽为储君,却一直没有做出什么大功绩,得将士心,得民心。

    原因之三。

    他与贺家关系不复当年,虽不至于反目成仇,但确实有了龃龉。早知如此,当初就不娶贺楚漪,那女人,无趣极了。

    这就算了,还管太多。墨奕的事情,终究还是被她知道了,也许贺家也知道了。

    房中事情告诉娘家,也亏她一个世家小姐做得出来。

    他想出去透透气。

    原因之四。

    得不到才会念念不忘,见过珠玉不喜瓦石。

    这么多年,他除了墨奕和司怀铮,居然再没发现一个真正合心意的人。

    连能预知的,司怀铮身上一定又添了很多伤,他都觉得可以接受了。

    有送上门的这个机会,他莫名也想去边关看看。

    ……

    都说人心难测,也许太子心里还想着其他什么。

    但在皇上面前的说辞,自然是万分得当。

    “父皇,西关将士勇猛,连年战事终于逆转局势,此时答应西梵求和,倒显得我们无力成事,软弱可欺,任由西梵主导局面。儿臣认为,还是该趁此机会挫挫西梵的锐气,也让漠北看看,我大周的实力。”

    “臣等附议,听闻漠北西梵连番接触,但我朝戍北将士也不是吃素的,漠北,不足为惧。当前,仍可全力应对西梵。”

    “漠北怕我大周吞并西梵,实力壮大,我们也可以派人前往东昭,许以厚利,一旦漠北胆敢借兵西梵,东昭可在漠北的东北角作乱,让漠北自顾不暇。”

    “皇上,即使要和,也该把西梵彻底打痛了,痛到了筋骨再议和。到时候,条件也不一样了。”

    “西梵主动挑起战事,出尔反尔,臣不信他们的真心求和。”

    眼看着主战派你一言他一语,说得嘉和帝面色松动,频频点头。

    反对派再次急急开口。

    反对的理由也很正当。

    如今战事消耗,国库刚好勉强应付得过来。

    还谈什么许以厚利让东昭牵制漠北。

    而且守关城的消耗,远远小于出征的消耗。

    不管是安王还是谁,都不能确保计划一定顺利,顺利拿下西梵那几座城池。

    西梵要是这么好打,何必拖到现在。

    不是多了一个三皇子立功,勇猛了起来,就能彻底扭转战局的。

    而且现在是对方求和,谈判的主动权已经在大周的手上了。

    “如若不是彻底灭了西梵,将西梵纳入我朝版图,现在议和,跟再打几战议和,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灭了西梵?

    这样的雄心谁能没有呢,太子也有的。

    漠北跟西梵中间隔着大雁山,漠北吃不下西梵任何一城,也没必要吃,但却防着周朝吞并西梵壮大势力。

    真是可恨。

    能灭西梵。再好不过了。

    不过太子想着,此时灭了西梵,颂赞千古的会是嘉和帝。

    但如果先拿下几座城池,待他上位,剩下的那一大半西梵疆土,不就更好啃了?

    太子更坚定了:打!

    “父皇,儿臣自请西行,助西关将士夺西梵城池!”

    嘉和帝也想啊,在他的手里,进一步拓宽治下疆域。

    二十年前,他的父皇也想啊,只可惜差一点点,他的皇叔肃王死得太早了。

    如今他的皇弟安王,说不定能行呢。

    如大愿可成,让宗亲世家出点钱怎么了。

    暂时苦一苦百姓,也是可以的。

    一切都是为了大周。

    嘉和帝拍板,争执讨论再没了意义,各部衙只能执行。

    -

    众人退去,嘉和帝留下太子。

    问了他一个问题。

    “老三为参将的事,你怎么看?安王多有看顾,连马一元也自愿为副,如此恭敬。”

    太子状似思考良久,缓缓开口。

    “父皇,安王一为长辈,二为臣,替父皇看着点三弟,是应该的。至于马将军,也当对皇子恭敬。而且三弟一直骁勇,力大无穷,在边关立功再正常不过。”

    铺垫够了,太子才正式回答问题。

    “只不过,边关将领不宜太多变动。就算父皇您现在将三弟提拔为西关参将,不日他回京,倒显得多此一举。相信安王与诸位将军,定能将三弟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比如像阿彦,一直做个无权职的先锋将军,不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嘉和帝悠悠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

    短暂的沉默,这对父子内心都平静得很。

    太子猜,他可能还要把要害说得更明白些,父皇才会满意。

    于是继续开口。

    “父皇,三弟斩一营主将,如此功绩就算不提拔为参将,父皇也定然是会好好嘉奖的。届时,选一合适的封地给三弟,也是一样的。

    只不过,三弟这么多年不在父皇身边,儿臣是想着,可以封王留京两年,再外出。

    当然,自是不能再去西边了。一方天地两王爷,确实不妥当。”

    太子就差明晃晃的说,三皇子一个当朝皇子,跟手握重兵的安王走那么近,实在不妥。

    别提什么参将了。

    连人都该提溜回来,留京观察两年再说。

    显然这话,说到了嘉和帝的心坎上。

    当时司怀铮实在太小,遭了贼人掳,狼狈不堪回来又一腔愤怒急匆匆离开,他都没细想会有这么一天。

    当年觉得把人放过去就放过去吧。

    后来,也没什么特别的表现,就这么抛在了脑后。

    如今,长进了,立功了。

    等战事平定,肯定是要把人召回来的。

    嘉和帝基本认可了太子的话,颇为欣慰的表扬他。

    “你考虑的,很是周全。”

    太子低头,“不敢忘父皇教导过的八方制衡之理。”

    嘉和帝眸色依旧复杂,又问了太子一个问题。

    “你去西关一事,就不怕你皇祖母跟母后担忧?”

    其实问的是,就不怕白家和赵家,不同意你这储君身入险境?

    “父皇,儿臣先是一朝太子,而后才是父皇和母后的儿子。不论何种身份,都理应为父皇分忧。儿臣自知资历浅薄,也愿尽绵薄之力。”

    嘉和帝听他一字不提太后,心里高兴。

    “实战与兵书不同,你也算是替朕出行。就命你为监军吧,不涉险境,好好督战即可。”

    太子得偿所愿,窃喜着磕头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