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后,李母立刻烧起了热水,给黎小芸泡了一碗姜茶。
小芸啊,快喝点暖和暖和。李母将冒着热气的碗递过去,眼里满是疼爱。
黎小芸接过碗,轻轻抿了一口。
姜茶的辛香在口中化开,暖意从胃里一直蔓延到全身。
阿姨,我来帮您。她见李母开始收拾锅灶,就想放下碗去帮忙。
你坐着,李母不容置疑地说道,喝完这碗姜茶再说。小花,去给你嫂子拿个软垫来。
李小花蹦蹦跳跳地去了里屋,很快抱来一个棉垫子。
这可是李母平日里舍不得用的。
厨房里很快热闹起来。
一口大锅里炖着鱼,李母特意多放了些姜片,说是去寒气。
旁边的小炉子上,一碗鸡蛋羹正冒着热腾腾的白气。
正当李母忙着准备饭菜时,院子里传来了脚步声。
向阳,有人来了。黎小芸轻声提醒。
李向阳起身往外看去,只见王景云正领着王颖走进院子。
王景云手里提着个包袱,想必是带了年礼来。
王叔!李向阳快步迎了出去。
哟,王景云眼尖,一进屋就看到了坐在火炉边的黎小芸,笑着问道,这位是......
李向阳连忙介绍:王叔,这是黎小芸,是......
他对象。黎小芸起身,大方地接过话头,王叔叔好,我叫黎小芸。
王景云眉开眼笑:好好好,你也好,向阳这小子有福气啊。
说着转头对女儿道,小颖,快叫姐姐。
王颖怯生生地看了看黎小芸,又看看李向阳,这才轻声道:黎姐姐好。
小颖真可爱。黎小芸蹲下身,温柔地摸了摸王颖的头。
来来来,王景云将手中的包袱递给李向阳,这是给你们的年礼。正好今天遇上这么好的事,可得好好热闹热闹。
李向阳接过包袱,打开一看,除了一些糖果点心,还有厚厚一摞书。
这些书都是我精心挑的,王景云说道,历史的、文学的都有,还特意带了几本理科的。我已经做了分类,由简入难的,让小花先看着。
王叔,您太气了。李向阳有些不好意思。
什么气不气的,王景云摆摆手,你小子有了对象,这是大喜事,可惜这消息我提前不知道,不然一定准备礼物。小芸啊,你别嫌弃向阳家条件差。
王叔叔说笑了,黎小芸认真地说,在我眼里,向阳最好。
将王景云父女迎进门,彼此套了一番。
没一会,饭桌上摆着炖鱼、蒸蛋羹、炒白菜和一碟咸菜。
李母特意从柜子里翻出了一小包白面,蒸上了馒头。
来来,都趁热吃。李母给每人盛了一碗热腾腾的鱼汤,小芸,多吃点鱼,暖和。
王景云一边喝着鱼汤,一边不经意地问道:小芸是哪里人啊?
我是市里人,黎小芸端着碗,从容答道,六八年下乡来的。
市里?王景云微微点头,听说最近知青回城的政策松动了些,你有什么打算?
李向阳夹菜的手微微一顿,眼角悄悄瞥向黎小芸。
黎小芸却是神色坦然,放下碗看着李向阳,轻声道:我不想回去了。这里挺好的,自由。
这里确实自由,王景云意味深长地说道,不过新时代的年轻人,总得有个奔头。你对未来有什么打算?
黎小芸放下碗筷,眼神坚定:我想当老师。
哦?王景云来了兴趣,放下筷子,说说看,为什么想当老师?
说起来有些不好意思,黎小芸双手捧着碗,语气温和,小时候我就觉得老师很体面。等我自己上了学,才明白教书育人这份工作的意义。我也给学生们上过课,每次看到学生学会了新东西时那种眼睛发亮的样子,我就特别有成就感。
王景云点点头:有想法,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挺好的。那你知道《论语》中关于教育的观点吗?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先生是说这个吗?
继续说说。王景云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这句话说的是为师之道。如果学生没有强烈求知的念头,就不要启发他;如果学生没有疑惑,就不要给他解答。
黎小芸顿了顿,但我觉得,这太难了。当然也是努力方向。所以为人师,重在激发孩子们求知的念头。
说得好,王景云放下筷子,既然你提到激发孩子们求知的念头,那说说看,你觉得该怎么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黎小芸略作思考:我觉得得从生活入手。比如教算术,不能光是背九九乘法表,还得让孩子明白这些数字在生活中怎么用。
像分粮食时要算多少斤,大概是多大体积。换成同等质量的铁,又是多大体积?这些都是活生生的算术题。孩子们一学就懂,因为这就是他们身边的事。
王景云眼中的兴趣更浓:那语文呢?
语文更要贴近生活。
黎小芸说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眼睛亮了起来,我在城里上学时,最喜欢老师教我们读《朱子家训》。
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话现在想来,不正是教导我们要珍惜粮食,节约布料吗?
不错。王景云轻轻点头:那你知道《礼记》中'教学相长'的道理吗?
知道一些。黎小芸谦逊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我理解,这是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作为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自己也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提高。
……
随着两人探讨,众人不知不觉放下了碗筷,专心听了起来。
姑娘,你很好。能有这份理解,实属难得。知识储备量是可以通过阅读增加的,这不是最重要的。
当老师,重要的是一个人对教育的理解和态度。你有这份育人的心,这才是最难得的。这也是我见过不少读过大学的人都不具备的品质。
随着一番交流过后,王景云频频点头,又问,你知道现在农村的教师情况吗?
大多是民办教师,黎小芸答道,他们都很努力,但能力和我一样,确实还有不足。我听说公办教师大多在中心小学,要求很高。
你倒是了解。王景云认真打量着黎小芸,你不必太自谦,我觉得你够得上公办教师的水平。对了,我回城可以帮你推荐。当然,得通过考核才行。
真的吗?黎小芸眼前一亮,但很快又冷静下来,王叔,您不用因为我和向阳的关系为难……
不是走关系,王景云正色道,是你确实有这个能力。回头我把考核要求告诉你,你好好准备。现在农村正是缺你这样态度的老师。
李向阳在一旁听得又惊又喜。
他知道王景云的分量。
既然他这么说,就说明黎小芸真的有这个水平。
送走王景云父女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王景云临走前拍了拍李向阳的肩膀:好好对小芸,你,眼光不错,找了个好媳妇。
李向阳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待人走远,黎小芸帮着收拾碗筷,忽然问道:向阳,你是怎么认识王叔的?看他气质不凡,不像是普通人。
这事说来也是巧。李向阳将擦干的碗放回柜子里,那天我去县城,在收皮坊遇到他。他女儿生病了,找老周借钱买药,我就...后来...
哇,十块,你说借就借?
黎小芸停下手中的活计,看着李向阳。
嗯,当时就觉得他不是普通人。李向阳笑道,没想到还真让我猜对了。
哪是猜对不对的问题,黎小芸望着李向阳的侧脸,眼中带着温柔,是你心善。换了别人,看到陌生人借钱,哪会多管闲事?
李向阳被她这么一说,有些不好意思:这不是举手之劳嘛。
就是因为你这样,我才......黎小芸话说到一半,突然脸红了,转身继续收拾起来。
李母在一旁看着两个年轻人,笑得合不拢嘴。
她觉得,今天真是个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