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二天开始,大王的自由自在想玩就玩好日子到头了。
上午他跟着徐太傅读书,下午他跟着赵川习武,学骑马射箭。
晚上他还得抽出时间研究研究幽州地图,比如那岩雀山到底有多少山匪。大王把每个山头头放大观察,挨个数人头。连撸撸心爱的小白泽都得瞅着功夫,他忙的时候就把小白泽放赵保那里托管。
谁知道这小东西还挑嘴,它只吃新鲜蔬果和鲜鱼肉,猪羊肉和粮食它都不吃,至于牛肉就不知道了,大王自己也没得吃。赵保说它像主人是个好命,长了个富贵肚子。但凡不是大王捡了它,它就得在幽州这地界饿死。
好命的大王每天充实且忙碌,主线任务和支线任务全面停摆。
不是他不想尽快建王府,是幽州穷成这个样子,他还没想好用什么理由宣布要另择一大片地重新盖一座幽王府。
怎么想怎么不合适,他不好意思提是一个问题,没确定地方也是个原因。
要在幽州城内,一户都不搬迁的话,也根本找不出能安放下幽王府的空地,所以他的所有任务一起停摆。大王每天唉声叹气,赵保还以为他是又犯了厌学的毛病。
这天晚上,吃过了晚食,百里靖亲自盘点了一下他的财产。
这不盘不要紧,一看账上的数字,他重新盖王府的提议更渺茫了。
“赵保,本王的钱怎么花的这么快?”
“殿下,可是账本有问题,对不上?”
就是能对上,这才吓人。
他才养了三千兵五百多马,钱就花的这么快。亲卫里有些充数的,他还想着倒出功夫就把亲卫淘汰一批老弱,然后再补上一批壮丁呢。
就这账本,看完他都不敢动了。
大王冥思苦想好几天,坐吃山空可不行!这天早上起来,他吩咐赵保在幽州城外给他置办一个大点的庄子。
理由都是现成的,安置闲杂人等。
比如他买过来的六个小孩。
幽王府没活儿可以安排给这么小的孩子,还有他想淘汰的亲卫,总得有个地方安置,都去庄子上劳动好了。
赵保办事很快,两天功夫就给他送来几张契书,庄子买妥了。
就在幽州城外的付家庄附近,他买了三个连一起的庄子合并成一个大庄子。一千多亩的庄子在长安城他家殿下这身家那是想都不敢想的,这时候大家终于发现幽州一好处了,地便宜。
大王兴致勃勃安排了亲卫大比武,采取末位淘汰制。一月后以小队为单位比武一次,最后一名淘汰。
淘汰的人下放庄子改造,不喜欢种地以后练好了身体还能回来亲卫参军,主打个优胜劣汰,又给人一线希望。
要知道诸侯王亲卫是有军籍粮饷的,他们虽背井离乡离开安逸的长安,但是拱卫诸侯王的亲卫比他们窝在京郊的待遇好多了。要是被淘汰了去了殿下私人庄子上,那不成庄户了吗?亲卫营的氛围马上紧张了起来,跟大王一样想躺平的顿时也躺不动了。
大王去后面亲卫营巡视了一圈,翘着嘴角回来的。
亲卫风气一整,账本余额看着都没那么闹心了。
大王学习之余,有空就打开他的仓库过过眼瘾。支线建幽王府的奖励已经发在仓库中了,只是目前是不可提取状态,只要他点击开始建造,就能领取工装工费和工餐,这可是一大笔钱财,对幽州来说简直是十分丰厚的福利。
工装是什么样具体看不见,只有份数,但工费、工餐他能看到数目。
工餐标准每天两升,这个大王没概念,他觉得肯定够吃了。
至于这工费一天300文,一个役夫干完支线任务能拿27两,不算其他的衣食供给,就光工钱在大晋都是数一数二的。幽王府建完,幽州就直接有五千个家庭脱贫。
为此大王兢兢业业列了个<招役简章>,每天修修改改。
比如名额平均分配给幽州城周边村镇,一户只招一人,家有现役军人优先,贫困家庭优先。大王誓要提高幽州军人地位,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比如,以村为一组,互相结保。一人犯错,全村滚蛋,可以有效约束一下民风彪悍的幽州人。
大王想到一点就改改,他每每看着他的小本本都控制不住嘴角。
一月匆匆而过,月底的亲卫大比武第一次就淘汰了三百人,大王说到做到给他们送去了庄子种地。
在前廷小朝会上,大王正式提出重新招募三百壮丁,训练合格后充入亲卫营。亲卫营是花幽王私人俸禄供养,百官哪里有意见,直接就给通过了,张图接了旨意督办此事。
大王美滋滋。
第二天小朝会,薛相提出每旬抽五百亲卫轮换协守幽州城门,大王想都没想同意了。
他实在指望不上王校尉手下的那些老弱病残,目前没条件换人不如抽点自己人去协助。被薅羊毛的大王都同意了,这事就这么定了。
大王继续美滋滋。
幽州军政至此好像上了正轨,终于理顺了方向。
。
幽州城北
幽州的七月天气还不算炎热,百姓也终于忙完了春耕正是闲着的时候。
再怎么彪悍的民风,也有那老实肯吃苦的人家。
幽王的开荒政令已经下了几个月了,终于闲下来的人家不由开始心动。
于家铺子的于老汉家就是个大家口,长成年的儿子就有六个。两个去了上谷关的边郡,剩下的四个儿子并三个成年子孙过了农忙都在家里闲着。
老爷子见隔壁邻居家全家,连两个寡居的儿媳都出去开荒了,他也坐不住了。
老爷子想了想几天,不管最后荒地给不给地契,最起码这两年种下的麦子能补贴补贴,他家这么多的嘴要吃饭呢!
他尽量不去想能不能收回麦种的钱,这么闲着也不是个办法,毕竟在幽州找点零工真的太难了。
连大王来了几个月都知道了,在幽州的出路只有三条,种地、打鱼、充军。
都不想干还有第四条,豁出去命落草为寇。这种也实在不少,已经成大王心腹大患了。
于老汉想明白了,就带着儿子孙子去了幽州最大的荒地,幽州城北。
往日一片荒芜的土地,这会儿居然很是热闹。
王府还在这里建了一个临时办事处,专门为百姓划分荒地。
和他家一样想法的不少,之前家里有活都在观望,这会儿正八经的农忙结束了,闲着的勤劳百姓开始付诸行动。
只要能糊口,为了全家不饿死,勤劳的百姓是不惜那一把子力气的。
于老汉拿着户籍在王府小吏那里做了登记,当天就在规划好的地方分到了一块五亩的荒地。
左右地界都有人,有的在寒暄有的已经开工了。
“你们哪个村的?”
“于家铺子啊!我山嘴村的……”
“大叔你说这事靠谱不?”
“大不了就是费一把子力气,我家孩子多……”
大家互相安慰鼓劲,真正懒汉也站不到这里,一时间城北荒地一片繁忙热闹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