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上级下达的精神都不遵守,他们想干啥?”

    徐天冷笑道:“非议得越多,眼现得越大。”

    “就你小子的嘴皮子和脑瓜子,早来咱们厂十年,大伙恐怕都要绕着你走。”

    “好嘛,一句话就给别的工厂定了性。”

    赵大力身子抖了一下。

    上级下达的精神都不遵守,他们想干啥?

    这句话足够让人掉一层皮。

    “厂长,我让咱们厂给工人们提供学习条件,不仅仅是让咱们受到上级表扬,还有另一层打算。”

    “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

    “人都是讲良心的,以后这些人毕业,不管分配到哪个单位,都是从咱们海钢走出去的。”

    拿出当年买铝合金窗的劲头,徐天开始画饼。

    试想一下。

    几百名海钢走出去的大学生,分配到全国不同的机关单位。

    算不算海钢的人脉关系?

    他们考上大学,少不了海钢的帮衬。

    以后海钢去各部门办事,是不是都有了自己人?

    就算有个别人不讲良心。

    也不能代表全部人,都会忘记海钢的恩情。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指定能分到一些不错的部门。

    “我支持徐天同志的建议。”

    办公室的门被人推开,总工程师杨伟民走了进来。

    “这两年的情况,变得谁都看不懂了。”

    “咱们厂的好日子,还能持续多久?”

    “老赵,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时候为咱们海钢,未雨绸缪一番了。”

    杨伟民关上门,态度坚定地支持徐天的计划。

    听人说徐天去了厂长办公室,杨伟民马上找了过去。

    刚才在门口,杨伟民听了几分钟。

    越听越觉得有道理。

    不为别的。

    单说为海钢的未来,铺下一条条的路。

    徐天的建议就值得一试。

    “老赵,你再想想看,听说国家恢复高考,想要厂家开始的工人,哪还有心思认真工作。”

    “人心思动,疏不如导。”

    杨伟民的一番话,说得赵大力沉默良久。

    改命换运的机会就在眼前,但凡有点能力,有点想法的人,谁不想搏一把吗?

    赢了,一飞冲天。

    考不上,大不了继续回厂里上班。

    这种情况下,男女青工确实没几个人能安心工作。

    如果用记录档案威胁,恐怕会引起民愤。

    进一步影响生产。

    “老赵,你我都是土出身,你是在部队扫的盲,我这位总工程师,更是组织一点点培养起来的。”

    “没有组织培养,我充其量就是个老打铁匠。”

    “鼓励学习,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可是咱们的一贯方针。”

    “行军打仗的年代,一旦有了闲暇时间,各级首领纷纷充当教室,亲自给战士们上课。”

    “这些你不会都忘了吧?”

    杨伟民当年是黄洞兵工厂的一员,长期工作在总部驻地附近。

    不止一次看到,各级首领为战士们编写教材。

    制定学习计划。

    按照不同的文化程度,进行分组上课。

    以身作则,鼓励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一个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最最愚蠢的军队。

    没有大批知识人才,国家怎么实现腾飞,壮大?

    “那些鼓吹知识无用,认为知识越多越可耻的混蛋,将会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